本方案旨在构建一个全面、动态更新的露天矿地质保障系统,以满足《国家能源集团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2 版)》的相关要求。系统将集成多源地质数据,实现地质模型的高精度构建和动态更新,为智能采掘、智能通风和灾害预警提供地质保障。
1. 系统目标
建立一个矿区-矿井-工作面三级多维多属性二三维一体化的透明地质系统,实现地质数据的无缝融合和动态更新,支持智能化矿山的安全生产和管理。
2. 技术路线
2.1 云GIS数据中心
建立统一的时空数据资源中心,实现数据的标准化、采集、治理、分类存储和服务。
2.2 国产化多维云GIS平台
采用自主可控技术,搭建支持C/S+B/S模式的矿区统一GIS平台,提供二维、三维、四维等多维时空数据及服务支撑。
2.3 地质建模与应用
实现多源地测数据融合、透明地质建模、空间分析应用、数字孪生、三维储量管理、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测预报等功能。
2.4 移动端APP
开发移动端应用程序,实现地质数据的实时查看、接收和推送。
2.5 系统服务器
采用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确保系统的流畅运行和数据安全。
3. 系统功能
3.1 数据标准与管理
建立透明地质数据标准体系,实现数据共享及与其他系统的对接。
3.2 地质数据采集与治理
支持多源异构数据的采集、ETL处理、元数据管理、工作流设计、分布式调度和存储管理。
3.3 地质建模
构建真三维地表建模、全地层和构造地质几何建模、井巷工程建模等。
3.4 空间分析
提供视图操作、场景操作、图层管理、二三维切换、空间查询与量算等功能。
3.5 数字孪生与截割曲线生成
实现工作面数字孪生系统和自动计算生成推采前方的地质截割曲线。
3.6 三维储量管理
自动生成储量相关数据,动态反应地质储量的保有、开采变化以及损失情况。
3.7 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测预报
构建地质预测预报信息化模型,实现矿井涌水量及各类水的动态预测。
3.8 模型动态更新与管理
实现基于统一数据源的二三维协同联动处理,保证图形、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
3.9 地质透明可视化表达
采用云渲染或HTML5发布,实现地质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着色和渲染。
4. 部署与维护
4.1 硬件部署
在公司部署主服务器,各煤矿分布部署服务器,确保系统高效运行。
4.2 软件配置
使用正版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由中标方统一安装、配置和部署。
4.3 维护要求
系统应保证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可维护性,支持高并发访问。
5. 结论
地质保障系统的建设将极大提升矿山的智能化水平,通过精确的地质数据支持,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适应性。